當前,網絡空間已經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外的“第五大主權領域空間”,國際上圍繞網絡安全的斗爭日趨激烈,維護網絡空間安全成為維護國家安全新的戰略制高點。網絡空間戰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建設網絡強國,沒有一支優秀的隊伍,沒有人才創新力迸發、活力涌流,是難以成功的。如何培養靠得住、本領強、打的贏的網絡安全專業人才,已成為維護我國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重大課題。
15日上午,網絡空間安全學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主旨論壇于鄭州高新區網絡科技館舉行,論壇設置了“高峰論壇”、“校企協同育人主題報告”、“學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主題報告”、“2020網絡安全人才發展白皮書發布”等模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小云等專家圍繞網絡空間安全學科存在的問題、如何加快網絡空間安全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作出具體闡述。
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11所高校獲評國家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高校,35所高校獲得了網絡空間安全學科博士位授予權,241所高校設立了網絡空間安全類專業,全國網絡空間安全學科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安全可信是網絡空間學科的核心”。沈昌祥院士直言,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數據和網絡為核心,其發展前提是用主動免疫的可信計算筑牢安全防線,因此我們需要認清網絡安全的實質,理解其科學內涵。實際上,網絡空間是極其脆弱的,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要解決計算科學少攻防理念、體系結構缺防護部件、重大工程應用無安全服務三大問題。只有切實解決這三大問題,才能降低網絡空間的脆弱性,做到安全可信。
沈昌祥院士還提到,從認知科學來看,設計IT系統不可能窮盡所有邏輯組合,因而網絡安全必定存在邏輯不全的缺陷。利用缺陷挖掘漏洞進行攻擊是網絡安全永遠的命題。未來網絡安全學科需要設定主動免疫的計算目標,確保為完成計算任務的邏輯組合不被篡改和破壞,實現正確計算;同時開創可信計算3.0時代,擺脫受制于人。
“萬物互聯新時代,網絡空間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王小云院士就網絡空間安全重要科學問題作出闡釋,若要保障人工智能安全、物聯網安全、5G安全,當下現有線性分析模型并不適用,它耗費全明文空間,屬于無效攻擊。我們應構建新型密碼分析統計模型,建立對稱密碼算法自動化,提高算法評估的效率;建立抗量子計算公鑰密碼,以滿足各類不同場景的需要;提升隱私計算密碼技術,保證數據隱私,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同時,王小云建議在人才培養方面,應加強政策支持,建設網絡安全人才隊伍,培養創新人才;培養理論、實踐、能力評定三位一體的網絡空間安全高端人才;加強密碼人才培養;加強具有實戰能力的網絡安全空間人才培養。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9年發布的《中國網絡安全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網絡空間安全人才數量缺口高達70萬,預計到2020年將超過140萬。預計在2021年,中國網絡信息安全市場規模將達到926.8億元,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代,一個青年高層次人才大有作為的時代。
來源:網絡整理